孟子 (书)
此条目介绍的是一本儒家经书。关于思想家孟子,请见“孟子”。关于其他同名人物,请见“孟子 (消歧义)”。
孟子宋代八行本《孟子注疏解经》扉页,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作者一说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另说孟子、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编者注解者:赵歧、孙奭、朱熹、焦循等类型书面作品[*]语言文言文文字:汉字成书年代战国时期中晚期出版信息保存状态篇数:11篇
内篇:7篇(分上下14卷)
外篇:4篇
出版地中国
孟子孟子的篆书字体与楷书字体繁体字孟子简化字孟子标音官话(现代标准汉语)- 汉语拼音mèng zǐ- 通用拼音mèng zǐh- 威妥玛拼音mêng4-tzu3- 国际音标[mə̂ŋ.tsɨ̀]- 耶鲁拼音Mèng dž- 国语罗马字menq tzyy- 注音第二式meng4 tz3- 注音符号ㄇㄥˋ ㄗˇ闽语- 闽南语白话字Bēng-chú- 台语罗马字Bīng-tsú吴语- 拉丁化Man-tsy粤语- 国际音标 [màːŋ.tsǐː] - 粤拼Maang6zi2- 耶鲁拼音Maahngjí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 Mæ̀ng-tzí
儒家
儒家思想仁 · 义 · 礼 · 智 · 信天命 · 良知 · 天理 · 中庸三纲五常 · 四端 · 五伦 · 四维八德仁政 · 名教 · 宗法 · 井田格物致知 · 知行合一 · 内圣外王 · 大同道统 · 圣贤 · 君子 · 王道
先圣先哲尧 · 舜 · 禹 · 商汤周文王 · 周武王 · 周公孔子 · 孟子 · 荀子
四配颜回 · 孟子 · 曾参 · 孔伋
十二哲闵损 · 冉雍 · 端木赐 · 仲由卜商 · 有若 · 宰予 · 冉耕冉求 · 言偃 · 颛孙师 · 朱熹
古代儒者中国董仲舒 · 何休 · 郑玄 · 王肃 · 王通 · 韩愈 · 周敦颐 · 邵雍 · 程颢 · 程颐 · 张载 · 朱熹 · 陆九渊 · 许衡 · 陈献章 · 王阳明 · 湛若水 · 薛瑄 · 罗钦顺 · 王廷相 · 王畿 · 王艮 · 罗汝芳 · 刘宗周 · 李贽 · 顾炎武 · 王夫之 · 黄宗羲 · 朱舜水 · 颜元 · 戴震 · 章学诚 · 谭嗣同 · 康有为 · 梁启超
日本藤原惺窝 · 林罗山 · 室鸠巢 · 中江藤树 · 熊泽蕃山 · 新井白石 · 雨森芳洲 · 山鹿素行 · 伊藤仁斋 · 荻生徂徕 · 佐藤一斋 · 吉田松阴 · 佐久间象山
朝鲜薛聪 · 权近 · 吉再 · 安珦 · 李穑 · 李滉 · 王仁 · 李齐贤 · 郑梦周 · 郑道传 · 权近 · 崔致远 · 徐敬德 · 赵光祖 · 李彦迪 · 李退溪 · 李栗谷 · 宋时烈 · 李建昌 · 李瀷 · 丁若镛
越南黎文休 · 朱文安 · 阮秉谦 · 阮廌 · 黎贵惇 · 阮攸 · 阮文超 · 吴时任 · 潘廷逢 · 阮尚贤 · 潘周桢
琉球程顺则 · 向象贤 · 蔡温
儒家经书六经 · 五经 · 四书 · 十三经周易 · 尚书 · 诗经周礼 · 仪礼 · 礼记春秋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孟子大学 · 中庸十三经注疏 · 四书章句集注
古典儒学中国儒学经学 · 今文经学 · 古文经学 宋明理学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阳明学 · 朴学 · 经世之学 · 实学
日本儒学朱子学 · 阳明学 · 水户学 · 石门心学
朝鲜儒学朝鲜实学
越南儒学
琉球儒学
当代儒学学者熊十力 · 梁漱溟 · 马一浮 · 唐君毅牟宗三 · 方东美 · 徐复观 · 张君劢蒋庆 · 杜维明 · 成中英 · 刘述先学派新儒家 · 孔教 · 学衡派 · 波士顿儒家
宗教场所圣所天坛 · 地坛 · 日月坛 · 社稷坛太庙 · 孔庙 · 忠烈祠 · 祠堂国子监 · 书院 · 私塾
主要圣职圣职天子 · 学官 · 山长 · 塾师 · 教师祭官 · 礼生 · 族长
仪式典礼仪礼祭天 · 祭孔 · 祭祖 · 冠礼 · 婚礼 · 丧礼 · 拜师礼
信仰崇拜神祇自然崇拜 · 祖先崇拜 · 庶物崇拜 · 圣贤 · 忠烈 · 行业祖师
相关事项六艺 · 孔子弟子焚书坑儒 · 独尊儒术 · 批林批孔 · 衍圣公 · 科举 · 国子监 · 孔子学院 · 孔子和平奖 · 受儒家影响国家或朝代列表(英语:List of Confucian states and dynasties) · 新加坡南洋孔教会
儒家文化圈查论编
儒家经典
五经
传
九经
易书诗礼(仪礼/周礼)春秋
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七经
十二经
论语孝经
尔雅
十三经
孟子
《孟子》,雍正四年(1724年)至乾隆二年(1739年)蒋衡写本。
雍正皇帝手书“七篇贻矩”匾,悬挂于邹城孟府大堂,意为孟家后代要以《孟子》七篇作为言行准则和行动规矩
《孟子》是一本记述孟子思想与言行的儒家经书,完成于战国时代中后期,属于《十三经》之一。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
成书[编辑]
背景[编辑]
对于孟子游历列国的顺序,历年来有许多不同看法。《史记》记载,孟子游说齐国的齐宣王、魏国的梁惠王皆未果,于是返回家乡邹国著述《孟子》[1];钱穆认为孟子约在燕昭王即位前后离开齐国,返回邹国度过晚年,此时已年过七十[2]。近代学者则认为孟子离开齐国后,还去了滕国与鲁国,最后才返回邹国 [3][4][5]。
孟子的生存年代属于战国时期,列国以合纵连横的战争谋略为主要政策[6],于是孟子的儒家理念无法得到伸张。《孟子》即为一本阐明《诗经》、《尚书》以及孔子之道,并统整孟子思想的书[7][8]。
作者[编辑]
《孟子》的作者一般认为包含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其中万章与公孙丑两人应为主要编写者,咸丘蒙、浩生不害、陈臻等人也有参与[9],但究竟孟子本人是否参与编写,则争议不休。现今学者多认为孟子没有直接参与,但仍未有定论[10][11][12]。
第一种说法认为《孟子》是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等人的作品,最早可见于西汉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并受到赵岐、应劭 [13]、苏洵、苏辙 [14]、朱熹、赵顺孙[15]、陈士元 [16]、阎若璩、魏源、钱基博[17]、钱穆等人的赞同。焦循则进一步认为,书中孟子与诸弟子的答问为弟子所辑录,不含答问的论说部分则为孟子自撰[18]。支持此说的证据如下:
《史记》成书于西汉,与孟子生活的年代最近,史料最完备,所以其说法也最可信。
《孟子》全书笔势连贯如镕铸而成,不像是多位作者编辑之作[19],而孟子门生也未必写作能力如此高明,能写出如此气势雄厚之作[20][21]。
若与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相比,《孟子》较少纪录孟子的容颜表情,因为孟子自己即为作者[22]。
《论语》之所以不称《孔子》是因为该书乃由孔子弟子论辩所得;而《孟子》与《荀子》等书皆为本人所著,故以作者之名命名。
第二种说法认为《孟子》是由弟子所记,最早可见于三国时孙吴人姚信所著的《士纬》,并有林慎思 [23]、晁公武 、周广业、崔述、蒋伯潜[24]等人持相同看法,但日后又可分为书成于孟子死后与孟子生前两种论点。唐代的韩愈指出《孟子》是在孟子过世后由弟子所著[25],元代袁俊翁则因书中未见孟子临终的记载,故认为书成时孟子应仍在世[26],后者得到梁启超 [27]、罗根泽 [28]等人认同。支持此说法的证据如下:
书中可见许多关于其志向与品性的描述,而不只有劝诫弟子的言词而已[29]。
书中每章的开头皆为“孟子曰”,且各章皆有“孟子曰”、“孟子对曰”,若为孟子自述则应为“轲曰”、“孟轲曰”,故可以得知皆是由门生所记[30]。
书中孟子多以谥号称呼国君,而这些人未必都比孟子早逝[31]。
孟子常以“子”称呼弟子,此与《论语》中孔子直呼弟子名字不同;且书中关于万章、公孙丑的问答最多,亦不以“子”称呼此二人,所以此书应为此二人所主编[32]。
朱熹的注本之中,有两处注解认为该章句是门生记述的遗漏,造成其说法矛盾[33][34]。
内容[编辑]
《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民本政治。
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各章开头的几个字,没有特别的含意。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
风格特色[编辑]
《孟子》文气雄健,气势磅礡,词锋犀利,如决江河而下,浩浩荡荡,笔锋所至,万物披靡。感情洋溢,爱憎分明,波澜曲折壮阔,词采华瞻,有时宽厚弘博,有时轻松幽默,明白晓畅,明朗简洁,流畅疏荡,极少生僻字词。
《孟子》长于辩论;逻辑严密,善用问答方式的表现方法,逐步深入问题,层次清晰,一问一答穿插变化,制造气势,分清层次,突出主题。辩论方法灵活多样,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虚实莫测,欲擒先纵,处处显出机敏和智慧;尤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不惮反复,说理详尽。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如“挟泰山以超北海”、“椽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举例取譬时,又富于幽默,如牵牛过堂、齐人妻妾诸段。《孟子》修辞技巧甚高,善用反问句、对比、排偶句,又善用虚字和语气词。[35]
注疏[编辑]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孟子章句》;北宋孙奭疏《孟子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
《孟子章句》--赵岐
《孟子注》--东汉郑玄
《孟子章句》--高诱
《孟子注》--刘熙
《注孟子》--扬雄
《刺孟》--王充
《孟子注》--綦母邃
《孟子注》--陆善经
《孟子音义》--张镒
《孟子手音》--丁公
《翼孟》--刘轲
《续孟子》--林慎思
《孟子集注》十四卷--南宋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
地位[编辑]
《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做“传记博士”。
到五代十国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尽依太和旧本,历时八年才刻成。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之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以孟子为孔子道统传人,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在明清时四书被列为公家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孟子》也成了读书人必读之书。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不满《孟子》一书中民贵君轻等轻视君权的内容,下令对该书进行删节,并要求科举考试不得涉及被删内容。
版本差异[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后世成为名言。然而,在很多现代华人的记忆中,对此句的印象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并非“是人也”,但翻查各种古本及收录这篇文的现代出版物(如教科书),内容都是“是人也”,未发现有“斯人也”的版本。此句被视为一个曼德拉效应的事例。[36][37][38][39]
注释[编辑]
^ 司马迁. 孟子荀卿列傳. 史記.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 钱穆. 孟子傳略. 孟子要略.
^ 冯铁流. 孟子游歷諸國考. 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對先秦諸子學術活動的新認知. 重庆出版社. ISBN 7536671431.
^ 王兴业. 孟子遊歷列國問題辨析. 山东大学学报. 1998, (1998-1): 76–81.
^ 李锐. 孟子見梁惠王年歲及相關諸子年代考 (PDF). 饶宗颐国学院院刊. 2017, (4): 159–172 [2021-1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26).
^ 赵岐. 孟子題辭. 孟子章句. 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堕废。
^ 司马迁. 孟子荀卿列傳. 史記.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赵岐. 孟子題辭. 孟子章句. 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
^ 魏源. 孟子年表考. 魏源集. 史记谓退而与谓章之徒作七篇者,其为二人亲承口授而笔之书甚明。咸丘蒙、浩生不害、陈臻等偶见,或亦得预记述之列。
^ 吴晓昀. 孟子. 台北市孔庙儒学文化网. 2020-03-27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6).
^ 黄俊杰. 前言.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 国立台湾大学. ISBN 9789570128604.
^ 董金裕 (编). 導言.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下). 康熹文化. ISBN 9789865974558.
^ 应劭. 窮通. 風俗演義.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 苏辙. 孟子. 古史傳. 退而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记其平生答问称道之言,作孟子七篇。
^ 赵顺孙. 孟子序說. 四書纂疏. 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 陈士元. 卷一. 孟子雜記.
^ 钱基博. 孟子第三.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 焦循. 孟子題辭. 孟子正義.
^ 朱熹. 答吳伯豐. 朱熹文集. 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所就也。论语便是纪录缀缉,所为非一笔文字矣。
^ 苏洵. 上歐陽內翰書. 嘉祐集.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雄不可犯。
^ 黎靖德 (编). 朱子語類. 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若是门弟集,则其人亦甚高,不可谓轲死不传。
^ 阎若璩. 孟子生卒年月考. 余亦有一证,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便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 林慎思. 續孟子書. 孟子书,先自其徒记言而著。
^ 蒋伯潜. 諸子著述考. 諸子通考. 故孟子七篇,必非孟子自著。惟论语非一人一时所记纂,故上论下论截然不同;孟子则由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
^ 韩愈. 答張籍書. 昌黎先生集. 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孟轲所言焉耳。
^ 袁俊翁. 卷七. 四書疑節. 但直谓作于孟子既没之后,则书中初未尝及于孟子临终之事,殆亦无所明验论者。但从韩子之论除去轲既没三字,则斯言为得之矣。
^ 梁启超.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大约是孟子弟子所编,曾经孟子看过。
^ 罗根泽. 孟子傳. 諸子考索.
^ 李昉 (编). 人事部八十八.品藻下. 太平御覽. 夫孟子之书,将门人所记,非自作也,故其志行多见,非惟教辞而已。或拒万锺之禄,或辞兼金之赠,或以周汉礼殊,二子时异,不可责之于周。或曰帝纳异言,而子云无正论,卒有投阁之累。孟轲昂昂其肯,然子云保家养知之士,孟轲凤峙高世之英也。
^ 周广业. 孟子四考. 此书叙定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章、丑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每章冠以孟子曰者,重师训,谨授受,兼法论语也。
^ 晁公武. 卷十. 郡齋讀書志. 今考其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即称谥。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见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后人追为之明矣,则岐言非也。
^ 崔述. 一. 孟子事實錄. 余按谓孟子一书为公孙丑万章所纂述者,近是谓孟子与之同撰或孟子所自撰,则非也。
^ 朱熹. 滕文公上. 孟子集注. 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
^ 朱熹. 滕文公上. 孟子集注. 汝泗则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谓四水皆入于江,记者之误也。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程祥.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人教社回應. big5.cctv.com.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 中时新闻网.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錯的 正解驚呆眾人:集體失憶 - 生活. 中时新闻网. 2023-01-28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台湾)).
^ 陈进安. 曼德拉效應?「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掀激辯 網民:平行宇宙. 香港01. 2022-10-27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香港)).
^ am730. 網上熱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錯了?網民驚呼:曼德拉效應!. am730. 2022-10-27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香港)).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孟子 (四部丛刊本)》(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孟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孟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编辑]
《孟子》全文免费阅读-简繁正注白话文-识典古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孟子》全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何沛雄:〈从句式论孟子的“文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卷一。
黄俊杰:〈论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与政治权力之关系——以《论语》、《孟子》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俊杰:〈东亚近世儒学思潮的新动向─—戴东原、伊藤仁斋与丁茶山对孟学的解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艾兰:〈《老子》与《孟子》中的基本喻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朱荣贵:〈从刘三吾《孟子节文》论君权的限制与知识分子之自主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孟子
维基语录上的孟子语录
四书
十三经
查论编儒家经书六经春秋战国: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五经汉: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唐:周易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左传九经唐:周易 | 尚书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四书元: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孟子十三经明:周易 | 尚书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孟子三礼周礼 | 仪礼 | 礼记《春秋》三传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十三经之外的典籍大戴礼记主要注解参:古籍注解体式经典释文 | 五经正义 | 四书章句集注 | 四书大全 | 五经大全 | 十三经注疏
查论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四大名著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四大奇书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金瓶梅
四大名剧
西厢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五大传奇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琵琶记
六才子书
庄子
离骚
史记
杜诗
水浒传
西厢记
四游记
西游记
东游记
南游记
北游记
其他
封神演义
杨家将
聊斋志异
济公全传
三遂平妖传
相关
神魔小说
中国古籍
中国文学
笔记小说
中国历代书籍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