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2025-05-11 18:18:32 8898

秦朝

编辑

主条目:秦朝

秦朝諸城邑及長城的地理位置圖

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前770年,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建立秦国。秦国于战国时期逐渐转强,到秦王政陆续攻灭六国(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结束战国时期,中国从此进入统一时代。

秦代石刻文,其含義為「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字體為小篆

秦王政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从此中国有了皇帝的称号,并且发起一系列的改革以巩固帝国。而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北抵长城,南达象郡(今越南北部)。虽然秦朝外表十分强盛,但由于秦始皇集权、过度发展、严重劳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让天下百姓饱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义。秦始皇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帝国。秦朝为了巩固辽阔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与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权力,丞相仅仅是辅佐,而法律基本延续秦国法律。为了降低各地区差异,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文字)、车同轨、统一货币(秦半两)与度量衡。军事上,兴建长城以巩固北方,毁六国长城与城敦等防御工事,没收天下百姓武器,铸成十二金人,先后五次东巡以安定关东各地区。交通方面,兴建驰道与灵渠等交通设施以便军队前往各地平乱,也有利各地区运输物资。经济方面,秦朝延续商鞅变法的政策。推行重农抑商,鼓励农民增产粮食,甚至有机会获爵位。工商业方面实行盐铁专卖,但不完全禁止商业,也鼓励如经营畜牧业的乌氏倮与丹砂的巴地寡妇清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为尊,推行融合“法、术、势”(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三合一的君主专制,另有发扬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以神化皇帝。宗教以传统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众神以及巫术、占卜与占星等,而神仙方术之术受秦始皇所迷信。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乱、与报复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先后发生焚书坑儒事件,这是先秦文化与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在秦始皇陵附近發掘的士兵俑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密不发丧,密谋夺权。赵高为胡亥的师傅,与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对蒙氏兄弟不满。他们拥立胡亥为太子,假造诏令以赐死在九原督军的扶苏,史称沙丘之变。他们等到东巡大军返抵咸阳才发丧,胡亥也继位为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赵高摆布,他赐死蒙氏兄弟,并杀害兄弟姐妹数十人。蒙恬的九原军也由王离接管。秦二世纵情于声色犬马,圈养无数狗马禽兽;征招罪犯与百姓,续建阿房宫与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趋向混乱,赵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论,指鹿为马。前208年,李斯被赵高陷害,于咸阳腰斩,夷三族。另外役民过甚,当时力役三十倍于古以及田赋二十倍于古。旧六国百姓不愿受严刻的秦法箝制与无数的劳役折磨,于同年爆发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刘邦与张良会合于洛阳以东,然后夺南阳、定武关,入关中。此时赵高担任丞相,因畏惧刘邦,命阎乐杀秦二世,改立子婴为秦王。同时,刘邦军于蓝田击溃秦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杀掉赵高后于轵道向刘邦投降,秦朝亡。刘邦入主关中后,废除严苛的秦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受秦人拥戴。前206到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之间爆发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胜。

漢朝

编辑

主条目:汉朝、西汉和东汉

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出土于满城汉墓(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汉朝是中國第一個在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達到極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分野上被視為上古時期轉折到中古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及代表性。由於中間歷經王莽篡漢的短暫中斷過程,所以又分為西汉(又稱前漢)及东汉(又稱後漢)。

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大,因此汉初几年对异姓王一一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后刘邦与功臣斬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此时,由于秦末以来动乱多年,国力虚弱,导致汉高祖刘邦在收复秦末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时,遭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刘邦与刘盈去世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并欲王诸吕。而以陈平、周勃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备,并与刘氏皇族联合。吕后一死,功臣派与皇族立即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一举诛平吕氏外戚,废掉少帝刘弘,迎立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無為而治”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国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藩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在与匈奴和南越国(南粤)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整合起来。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于公元前140年建立年号“建元”,该年就称之为“建元元年”,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间,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将,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数十年用兵后,终于打败匈奴单于,使其“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讨朝鲜,使汉朝成为当时的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离间西域和匈奴关系,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被迫杀江充而谋反,结果兵败而死,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馬王堆出土的一幅绘制于丝绸上的漢代地圖

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文景之治的积蓄耗费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衰退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汉朝得以避免步入衰败。

汉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放宽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废。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与控制。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面临衰退的困境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态度,经常下令大赦免,导致盗贼遍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由于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遽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此时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篡漢自立新朝,西汉结束。

西汉灭亡后的乱局

编辑

主条目:新朝、玄漢和赤眉漢

王莽(外戚)奪權后,宣佈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新朝被劉玄為首的叛軍推翻,同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史称玄汉,劉玄成為更始帝,然而他的無能腐敗,加上叛軍中的綠林軍和赤眉軍混亂,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史称赤眉汉。随后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之后漢朝宗室劉秀乘虛而入。25年劉秀復辟漢朝,定都雒邑,史稱东汉,而他後被稱為汉光武帝。

一般将王莽新朝与更始帝其列入西汉诸帝,但其法统混乱。

東漢

编辑

主条目:东汉

汉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灭刘盆子,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雒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制、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另外提倡儒术,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与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气节,因此士大夫争相以名节为目标,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础;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纵容姑息放弃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隐患。

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白馬寺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期间,窦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离较远的国家。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史称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東漢盛世僅維持六十餘年。

88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时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害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杀窦武,窦太后失势被软禁,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

一幅打虎亭汉墓的濕璧畫

数十年的政争以及天灾动摇了汉朝的民生,终于在184年爆发由太平道教主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数十万民众参与,虽然叛乱不久即告平定,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关键是中央朝廷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强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并且焚毁首都洛阳。董卓被吕布诛杀后,经过几年混战,出现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

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淮南壽春僭號稱帝,國號仲家,並仿效河南尹設置淮南尹。後來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稱,當時袁術因為畏懼曹操,僅僭越天子之制而不敢稱帝。

袁術稱帝後,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劉備等勢力的叛盟與打擊。後呂布轉而與袁術結盟,但在建安三年(198年)敗亡。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勢窮,想將帝號讓給擁有四州的庶兄袁紹,欲投奔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袁譚,但在途中被曹操遣劉備、朱靈擋下。六月,袁術病死,仲家政權滅亡。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汉室权力建構霸府政治,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强敌人袁绍军队的主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独揽大权。曹操挥军南征,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刘备以荆州为根本,进占益州,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晋位为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違反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刘备亦晋位汉中王,东汉至此已名存实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继任汉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结束,四百多年的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魏文帝曹丕篡汉建立魏后,漢昭烈帝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吳大帝孙权亦称帝,国号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