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离心机的年代,我们是如何造出第一颗原子弹的?

2025-07-23 00:23:27 2347

这几天,知乎上这样一个回答火了。

作为目前军备中最具有威慑力的武器之一,无论是有核国增备,还是无核国研制核武器,都会引发国际普遍关注。四月份伊朗发射一颗卫星就让美国绷紧神经,怀疑他们在研究核武。

核武器的制作原理并不复杂,可以说稍有科研能力的都能掌握。美剧《小谢尔顿》中,小天才谢尔顿就想做一个核反应堆来为家里甚至小区供电,只是在购买原料:浓缩铀的时候被FBI找上门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制造核武器的门槛就在于浓缩铀的获取。

铀-235是自然界至今唯一能够裂变的同位素,是制造核武器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天然矿石中,铀-235的含量非常低,只有约0.7%,并且和铀-238混合在一起很难分离,想要获得1公斤武器级铀-235需要提炼200吨左右的铀矿石。

国际上通用的铀浓缩方法有离心法、气体扩散法和激光法,而气体离心分离机则是提炼浓缩铀通常采用的气体离心法的关键设备。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每分钟2万转以上的高速离心机,其他同位素可从天然铀矿石中分离出去,剩余的铀-235的浓度可达到95%以上。当年美国为了研制原子弹不惜使用了上千吨导电性最好的银作为磁铁的线圈,最终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

展开全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我国当年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全国的发电量和离心机支撑浓缩铀的提炼是非常困难的。那么,我们是如何获得高纯度铀-235,从而制造出第一枚原子弹的呢?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正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

军事博物馆展出的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由于苏联援助的中断和专家的全面撤离,加上国民经济困难以及铀矿产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国在50年代末开始建设第一批8座铀矿厂并未能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核原料。1958年,“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口号被提出,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投身进了找矿队伍里。他们采用物理沉淀的土办法炼出基础的“铀黄饼”,然后卖给矿冶局。

对于当时迫切需要核原料的中国核武器工业而言,这种全民动员的方法在1961年前为国家提供了150吨铀精矿(一说为163吨),保障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供应。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可以说是真正的全民参与。

(图片来源:Pixabay)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