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见】梁启东:新城新市镇发展怎样聚集人气?

2025-05-23 11:34:50 4614

在不少地方,新城新市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是人气聚集效果差,人的城镇化能力不足。如何摆脱人气不旺的阴霾,尽快推动新城新市镇的人口积聚,提高新城新市镇人气,是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本文大约3800字,读完约9分钟。

新城新市镇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进行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的较为普遍的做法。这在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毋庸讳言,在不少地方,新城新市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是人气聚集效果差,人的城镇化能力不足。如何摆脱人气不旺的阴霾,尽快推动新城新市镇的人口积聚,提高新城新市镇人气,是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城市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城市的发展为了什么?为的是人。城市的发展靠什么支撑?靠的是人,靠的是人气。城市发展需要人气。人气,就是底气,就是活力,就是凝聚力。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没有人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人气的城市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城市。

发展小城镇,一定要重视人气聚集。有人流,才有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气旺,才能商机兴;商业兴,才能城镇兴。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规划设计要有新理念,建设要有的质量,运营要有高效能,也要在较短时间内聚集人口,形成人气,使城市建设的规模和一定的人口增长规模相匹配。

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已经上升到2022年的65.22%,平均每年大致提升一个百分点。但纵观过去最近一些年的城镇化进程,土地的城镇化特点明显,而人的城镇化进展缓慢。一线城市人口暴涨,拥堵严重,生态环境负担加重,出现“大城市病”;而人口和产业优势相对较弱的三四线城市,却是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住房建设,出现空城现象——只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气;只有宽马路、大广场,没有商气。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尝试建新城区、新市镇的做法,不少地方取得成功,促进了城市人气旺盛,经济增长快速。但在许多地方,搞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拉动GDP,增加税收,而非促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人的城镇化。也有许多三四线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市镇建设走了曲折的道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城市建设停滞不前。这些城市遇到的困难可能有种种表现,但它们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新城建成后留不住人,尤其是留不住年轻人,长期人气不旺,甚至成为了“空城”“鬼城”。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小城镇,更是处于的收缩状态。如何摆脱人气不旺的怪圈,尽快推动新城新市镇的人口积聚,提高新城新市镇人气,提升新城新市镇的商气,是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新城新市镇需要人口聚集。聚集人气对提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一些小城镇来说,要解决的不是城市问题,而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搞好新型小城镇建设,通过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社会文明。推进小城镇改革发展,切实加强与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使之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市压力,吸引更多的转移人口在新型小城镇落户和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于农民来讲,吸纳农民进入城镇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人口向城镇集聚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也可以防止农村人口大规模向现有大中城市转移从而形成严重的“城市病”。

城镇化的本质是“化”人,新型城镇化根本上讲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人”,最为关键。所谓“人”的问题,就是城镇化要着力推进人口城镇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就是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人口在不同城镇空间的合理分布,不要都挤到大城市特别时特大城市,逐步充足和转移特大城市部分过度集中功能,提高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防止发生“城市病”。

所以,在规划、设计新城新市镇之初,就应该研究聚集人气的问题。必须深入研究新城新市镇人口聚集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增强城镇的人口聚集能力,避免出现“有城无人”“城大人稀”的萧条现象。

那么新城新市镇建设怎样才能聚集人气呢?

要认真研究新城新市镇应该聚集哪些人。新城新市镇聚集人气,需要考虑哪些人呢?我觉得聚集的人气应该包括:一是到新城新市镇定居置业的群体,二是要来新城新市镇创业的投资者、经商者、外来就业者,三是短期就学就医、体育训练、会展商务、旅游度假、购物采购等群体,四是当地农民。既要考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也要考虑非户籍人口、“短住”人口。

要通过不同方式,吸纳各类人口集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国际500强企业、知名总部、研发中心、大型市场、销售总部等,通过引进重大项目,加快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鼓励领办创办企业,大学生创业,增加创业就业人口;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扩大办学规模,鼓励各类资本办学、办医,通过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人口集聚;放宽户籍政策,鼓励到新城新市镇购房,以优惠的配套政策吸引人口集聚;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要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农民进城,要有业可就,要有收入,要鼓起腰包。只要有了工作干,收入有了提高,才能解决住得好的问题。一般来说,新城新市镇建设初期人气不足,人口聚集能力较弱。产业上来了,人口聚集就多了,城镇的商气业上来了,城镇的发展也就有底气、有活力、有凝聚力了。新城新市镇建设,要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创业园区或者产业小区,完善配套功能,充分发挥园区的规模聚集辐射作用,吸引和扶持农民进城兴办二、三产业,使进入新城新市镇的农民有业可就,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要让进城人员有适当的“摆摊”权利,保持一定程度的“烟火气”。动员和引导农村各种成份的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农民就近在新市镇安家落户。同时,要合力打造有利于外来人口常住创业的平台载体,吸引外来人员入住。尤其要注重大中城市的新增劳动力到新城新市镇就业,使他们成为新城新市镇人口聚集的重要来源。

要推进覆盖全区域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使新城、新市镇的住房、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制度完善配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目前进城农民与市民在一起生活,但医疗、就业、低保、社保不能享受同等待遇问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治理效能,以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聚焦“一老一小”、政务服务、双创等民生领域,开展“老有所养”“放心托幼”“万件清理”“近民利企”等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集中托育服务示范试点,推动城乡便民就业指导站建设,实施特殊群体“无障碍”服务赋能行动,切实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凸显全面小康成色。制定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一体的政策,使进城农民切实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支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公共服务质量治理,形成公共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治理格局,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要深入探索城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城社区集中,土地适度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推进乡村屯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等。通过重点工程将拆迁征地的农户向新城新市镇集聚,出台政策鼓励散居户向新型农村社区集聚,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凡在城市新区、新市镇所在地有稳定收入、固定住所的,均鼓励在当地落户,并纳入城镇社区管理。

要出台和实施适当的鼓励人口聚集的政策措施。新城、新市镇人口集聚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集聚地的政策宽松程度。可以适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免收在新城区就业的外来人口子女在城区读书的“借读费”或“赞助费”,使他们的子女与城区人口子女享有同等的待遇。还有,对在新城区经商、务工的,在税收、市场管理费、技能培训、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措施,创造一个宽松的经商和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到新区投资经商。

要树立新城新市镇的良好形象。注重新城新市镇的城市管理与提高市民素质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社区意识、家园意识、主人意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实现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充分依托商业、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以学术交流、会议展览、体育赛事、商贸洽谈等载体,聚集新城新市镇的人气。以塑造整洁、文明的城市形象为目标,整治交通秩序混乱、乱摆乱卖、乱搭乱建的现象,塑造整洁靓丽、文明有序的城市新形象。

城市的知名度靠促销,城市的人气靠宣传。新城新市镇的人气聚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政府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规划引导,通过一定的政策、一定的措施、一定的手段,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让市内外、省内外、海内外人士了解你的新城新市镇、关注你的新城新市镇、乐居你的新城新市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向社会推介新城新市镇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宣传新城新市镇开发建设的思路、动态和成就,为人们投资新城新市镇、入住新城新市镇增强信心,让更多的新城新市镇成为“网红打卡地”。■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