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集团40年发展巨大变迁

2025-05-10 13:46:13 5561

在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财富,跻身“世界500强”的的同时,我们亲身感受和见证着40多年来矿区职工群众“乌金文化”的变迁。

建设初期的南屯煤矿

矿工的日子越过越殷实,家里的电视机也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越来越好”……

除了手机,看电视现在已经是一种日常行为了,跟吃饭、睡觉没什么两样,可是在80年代初的煤矿,看电视还是一件“奢侈”的事。

“矿上工会的17英寸黑白电视机,放在专门为它制作的铁箱子里,供大家欣赏并不丰富的电视节目。

大家伙儿都没有什么‘夜生活’,常常是把电视机看得没了人——荧屏上出现‘再见’字样——才意犹未尽地回家睡觉。”已经退休多年的兖矿集团东滩煤矿工会干部杨德强说。

北宿煤矿团委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再往后,矿工的日子越过越殷实,家里的电视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凸”到纯平,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越来越好”……

说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进入矿区的千家万户,电视台功不可没的,兖矿电视台第一任台长张大华在接受采访时如数家珍。

建设初期的兴隆庄煤矿

1986年6月10日,鲍店煤矿建成投产。

把这十面锅吊到22层的楼顶,安装、调试,这个施工过程中相当不容易!个中艰辛只有当时的参与人员才最清楚。就是靠着这十面锅,兖矿电视的覆盖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频道多了,图象也清晰了,兖矿电视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大学毕业后从事文体工作三十多年的兖矿集团公司原文体中心体育科钱科长非常荣幸地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兖矿火炬手,“放在从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

1989年12月23日,东滩煤矿建成投产。

济三煤矿投产庆祝大会

同时,紧跟对外开发步伐实施暖心行动,建职工影院和文体设施,开展对口帮扶定制化服务,解除驻外职工后顾之忧,促进了队伍稳定和外部开发建设。

文体设施越来越好,组织的文体活动越来越多,咱们的职工也在国内的各项比赛中赛出了成绩、赛出了兖矿人的风采,参加了2008年残奥会的张文莉就是兖矿职工的骄傲。

从1978年到2018年,兖矿文体设施的更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前进的步伐,展示出国有大型企业的独特魅力。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岗岗有标准、人人有规范、处处有监督、事事有考核,把安全理念渗透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和全要素。

是企业,就得讲企业文化,兖矿的企业文化包括美德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等等。是企业,就得讲生产,讲生产就必须得讲安全。安全为天,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是兖矿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兖矿集团这四十年来安全文化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发展的脉络又是怎样的呢?

拍摄于1992年的兖矿机关驻地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

不论形势如何发展,兖矿集团抓安全生产的态度和承诺始终不变:把安全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

兖州煤业在纽约上市

1988年3月,铁西公园一期建设落成开放。

目前,13对生产矿井均一次性通过国家一级矿井定级验收。兴隆庄煤矿、东滩煤矿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矿井验收,兖矿集团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

“如果不是赶上而今的好时代,生存在一个好企业,别说发展自己的爱好了,吃饭都成问题!”

煤矿职工,在一些人眼里好象就是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

一说到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黑黑的脸庞、长满老茧的双手、不修边幅的衣着,好象很难将他们和“文化人”联系起来。

建设中的兖矿游泳馆

但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群众追求精神享受成为时尚,涌现出不少兖矿自己的“文化人”。

“户外亲情俱乐部”的创办人、组织者李剑就是其中之一。

李剑喜欢走向户外,亲近山水,以前,都是跟随团体进行户外旅行,但是他发现很不方便,花费也大,于是就改为组织几家人一起出行,到过矿区附近县市区的山水名胜,领略了自然的广袤博大、千姿百态,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户外活动组织经验。

80年代末,鲍店煤矿职工运动会开幕式。

“众多家庭的参与,不仅可以给旅行带来亲近的欢乐,还可以让大人孩子得到更好的交流机会和生活压力的释放”,他在自己创建的“QQ群”“微信群”上发表观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参加讨论、参与活动。

一个以网络为交流平台、以郊游活动为共同爱好、以矿区及周边地区家庭为主要成员、以活动经费“AA制”为基本形式的“郊游俱乐部”就这样形成了。

“户外亲情俱乐部”已经成立了十个年头。十年里,他们发展了1000多名会员,参加过活动的则有四五百人之多,其中既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刚满周岁的幼儿。

1996年,煤矿职工的集体婚礼。

他们还把个人的爱好和对社会的奉献联系在一起,自费为偏僻的乡村修建水井,给敬老院的老人捐款捐物。

全煤第一支女子军乐团,北宿煤矿女子军乐队。

臧永利是矿区小有名气的工人摄影家,他最热爱的是纪实摄影,每天,他都带着一种责任感去记录身边发生的事,去捕捉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去报道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工人老大哥们。

他走南闯北,拍了二十多年的照片,作品走出了兖矿,走出了山东,甚至走向了国际,其中《动感滕州》系列在“盈泰杯”中国·滕州国际摄影大奖赛获得金奖。

除了摄影,臧永利最近几年又成了越野e族,把摄影和户外探险自驾游结合到了一起,还组织了个铜管乐队。

1999年5月1日,兖矿集团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开幕

他说:“如果不是赶上而今的好时代,生存在一个好企业,别说发展自己的爱好了,吃饭都成问题!”

臧永利是60年代出生的人,李剑是70后,虽然在年龄上相差了十几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生命,张扬个性,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是有声有色。

70年代的矿区铁路火车司机

而50年代出生,现已经退休了的职工张源先生,也同样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是有滋有味。

老张不仅琴拉的好,还是矿区老年合唱团的指挥、歌唱的很好,舞还跳的很棒,他不仅自娱自乐,还带动了一大帮子中老年人,搞了很多演出活动。

结果呢?他们不仅组织了合唱团,还有了模特队,不仅在公园晨练的时候,唱啊跳啊,还活跃在矿区的各个地方,像游泳馆、社区广场,还走出了兖矿,应邀到邹城市去演出。

退休以前的张源在机厂工会工作,他记得 78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几乎就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喜欢拉小提琴、跳舞、指挥的他只能在家里自娱自乐,周围的邻居评价他是“不务正业”。

40年来,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回味。

从电视到安全文化,从安全文化到兖矿人的精神生活,从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曾经的故事当中,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巨大变迁和兖矿取得巨大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