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那么多称呼,深意何在
4、 弼马温。这是孙悟空上天界的第一个官职名。弼者,辅弼、辅助也,通“避”。马温者,通“马瘟”,指马的瘟疫病。故弼马温者,“避马瘟”也。猴性躁动,传说与马群一起,可防止马患瘟疫。玉皇大帝封其如此官职,也属情理。不过,却使悟空大为恼怒,倍感大材小用,于是翻身下界,回到花果山称王去了。
5、 齐天大圣(大圣)。这是孙悟空嫌弼马温官小,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后,几个鬼王来投奔,听完悟空自述不甘后,其中一个建议他称“齐天大圣”,悟空觉得极好,于是如此称呼。这个称呼主要是为了显示悟空心比天高,要与玉帝平起平坐的雄心。书中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正是正例。天,可视作玉帝的别称,因其掌管三界。大圣,古代帝王被称为圣人,《西游记》中称玉帝为“上圣”,故悟空为大圣。悟空自负其能,在花果山树下“齐天大圣”的旗帜,正如孩童学些本事,便目中无人。其中有不少不知天高地厚的成分,并非仅仅自负其能。其结果则是大闹天宫被如来镇压五行山下五百年。
6、 老孙。孙悟空自称。老者,一因其长生不老,二也有倚老之意——多少显示其傲性。傲性背后则展示其自尊,骨气。另外,我们有一称呼“老天爷”,老天爷指玉皇大帝,悟空自称老孙,当多少也有与老天爷对等的心思。
7、 孙行者。此为唐僧赐名。唐僧救得悟空,看其模样像个小头陀,因此送他一个浑名,叫“孙行者”。(《西游记》原文:“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孙行者。)那么,此为何意呢?尤其是唐僧知道悟空已有名字,为何还要再要为其新起一名呢?行者本即为佛家术语,指出家但未剃发修行之人。这个名字一方面说,悟空正式入了佛门,带发修行——这是极易想到的。另一方面,怕是有唐僧的谆谆告诫良苦用心。因悟空自云,当年曾大闹天宫,被佛祖惩罚方镇压在五行山,得菩萨点化,让其保取经人,当个徒弟,不再行凶。人之大弊在知易行难,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修行亦是如此。因此,唐僧为其取名行者,当是劝诫其力行、洗心革面之意。否则,岂不画蛇添足吗?再则,《西游记》书中,唐僧平时也称呼其为悟空,不称其为行者,不亦为一证吗?自取行者名,《西游记》便开始了师徒降妖除魔的征程,正是行也。悟空修行之路——重生再造之路,自此开启了。
8、 斗战胜佛。此为取经功德圆满后悟空最终的封号,是孙悟空一生事迹及结果的概括。这个称呼意义非凡。悟空本一石猴,后成妖,继而成仙成圣,最后成佛。所有一切,乃因其始终在斗:斗命运,因此志心学艺,修得多种神通,跳出五行,超脱轮回。斗天庭,与十万天兵周旋,成其“齐天大圣”之威名。斗妖魔,始终如一,从未退缩。这些是外在之斗。然而修行,最要者乃是与己心之斗,意即内在之斗。《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如来明言其为“二心”之斗,即是此意。人莫不有私心与公心,善心与恶心,时刻处于二心之间,心之呈现如何,便是众人眼中之人如何。悟空在《西游记》中,另一名称为“心猿”。心猿者,时刻躁动,佛者,自在清静,二者本为对立之象。——悟空取经路上外斗妖魔鬼怪,内斗私心躁心。外斗凭本事,内斗呢?极重要一条乃是:戒律。佛家讲究三学:戒定慧。这在悟空身上也有体现,便是其头顶之紧箍。此紧箍乃惩戒之用,意即犯戒必惩。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可以设想,若无紧箍咒(戒),心猿将躁动不休,如何有定?又如何由躁动到清静(佛)呢?斗则必战,故而悟空得以斗战而胜之(外凭本事,内凭三学),重塑自我,自觉而成佛。《西游记》书中写悟空封号“斗战胜佛”乃如来佛祖所封,其实不妥,因佛教之佛乃是自觉而成,非外力所能塑造。且如来亦非领导,众佛平等,无等级之分的,“加升”之说,大谬。总之,悟空所以成佛,乃其自修之功。到了佛境界,则可度化芸芸众生了。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给孙悟空众多称呼,(此外,还有妖猴、泼猴、猴哥、孙长老、大师兄,等)这在中外名著中独一无二的,没有其他一部名著的主人公有如许多的称呼,那么,是否有其他深意呢?我们先看看这些称呼的分类。
自然称呼:石猴,代表天地所生,交代其来历。为全书之始。
推封:美猴王,初次显示其不凡。写其勇。
自称:齐天大圣、老孙,前者见其不可一世,是为狂;后者见其心高气盛,是为傲。
官职名:弼马温。写孙悟空大材小用,有刺世深意:为古今有才无命者鸣冤。古今多少不平,多少反争,皆因“弼马温”也。
赐名:孙悟空,孙行者。二位师父所赐,前者暗示悟空必入佛家,若悟得何为空,必可成佛,见菩提祖师期望之高。后者唐僧所赐,告诫其洗心革面,重新而行,亦是一片苦心。两个名字,皆有指路人(师父)在内。寓意人生虽本事通天,若一己为是,终将入魔入妖之道。——悟空离开菩提祖师,则入妖;离开唐僧(被逐),复入妖,正是例证。
佛号(赐名):斗战胜佛。寓意悟空已到最高境界,自觉觉他,可普度众生。虽为赐号,实为自然获得——借如来封号不过障眼法而已。为全书之末。
诸多称呼,是为了言说悟空一生的不同阶段,而不同阶段正体现悟空各阶段的不同境界。总的,由石猴到斗战胜佛,恰好由自然到自然,但后一个自然乃是无上境界的自然,超越前者的。第一个自然是非人力所能为的自然,是原始、本初。从原始的自然到最终成佛后的自然,正历经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终结则是悟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也正是悟空名字的根本,也是成佛的过程。
故诸多称呼,其实最终可提炼为四字:返璞归真。璞者,原始、本初也,正以石猴对应。真者,修得自在清静之境界也,更高的自然也,正是佛。而其他各种称呼悟空,只是返璞归真的各个历程罢了。
故《西游记》借孙悟空诸多称呼,起始为石猴,终结为斗战胜佛,其实是说返璞归真方为人生无上境界。欲达如此境界,必内斗二心,外斗妖魔,且有指路人。
吴承恩写《西游记》,思想驳杂且不圆融,全书龃龉处颇多。故此书虽趣味多多,并未臻于完美境界。胡适、鲁迅二位先生云此书为“游戏之作”,恰与私心相合,一乐也。读此书,不必深究,社会上许多解读,多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一笑置之而已,莫被所误。如何做到?多读其原著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