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轻功”那么厉害,为何会失传?有的要求现代人很难做到
根据史料中记载,轻功更像是一种极致的身体控制术,《北史》中的沈光,能在绳索断裂时“口衔绳索,拍竿而上”,却仍需借力攀援,而非凭空飞升。
唐代少林僧稠禅师“横踏壁行数百步”,靠的是强健的腿部力量和精准的蹬踏技巧,而非无视物理法则的“反重力”。
这些真实的轻功,虽不如影视夸张,却更显古代武者的苦练成果。
只不过,经过武侠小说的艺术加工,让轻功逐渐脱离了现实,而金庸或古龙笔下的侠客虽令人神往,却也模糊了轻功的真实面貌。
现如今,最接近轻功的方式莫过于“跑酷”了,可仔细了解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真实的飞檐走壁,并不是腾云驾雾,而是借助惯性、爆发力和精准的落脚点。
所以,不论是童年时在竹竿上跳跃的执念,还是内心深处对“超脱凡俗”的渴望,科学的解释都让曾经的“反重力”传说成了泡影。
那为什么会有人说,现在的人之所以不会轻功,是因为吃不了苦呢?
其实,不论是影视还是小说中,也不论是轻功还是跑酷,想要做到身轻如燕,那就必须经过非常刻苦的训练。
不仅要数十年如一日的进行负重练习、跑步、扎马步等关于爆发力、耐力的训练,还要有非常良好的生活作息,来保持身体的状态。
可现在的人大多都成了“低头族”、“外卖户”,别说锻炼了,就是吃个饭都恨不得躺在床上,而这样的情况也让所谓的“轻功”,很难存在。
不过,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轻功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时,或许它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就比如传承百年的“竹海飞人”。
藏在竹林里的非遗活化石
在浙江奉化的石门村,有万亩竹林如绿色海洋般翻涌,这里生活着一群被称为“竹海飞人”的竹农。
他们无需威亚,不靠特效,仅凭竹子的弹力和数十年的经验,就能在十几米高的竹梢间飞跃穿梭,如履平地,只不过这项技艺并非表演,而是生存的智慧。
因为每年的台风季节,会使竹林折断,为了降低损失,竹农们必须爬上竹梢,砍去顶端枝叶,减少顶部的重量。
若一根根攀爬的效率极低,于是他们摸索出一套“飞竹”技巧,那就是砍完一棵后,借竹子的弹性荡向另一棵,像猿猴般在林间飞跃。
毛裕自就是一位已故的“竹海飞人”,他在年轻时一天能修剪近1500根竹子,相当于四五亩竹林。
而70岁的毛康达,如今被誉为“中国最后的竹海飞人”,仍能在竹梢间灵活移动,他的动作看似轻盈,但却暗藏危机,甚至就连他本人都曾在采访中坦言:“失手一次,命就没了。”
可即便如此,毛康达依然坚持,因为这是祖辈传下的技艺,也是他对抗时间的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冲击,年轻人不再愿意冒险学习这门技艺,“竹海飞人”的传人毛方定,如今只能在竹制品厂谋生,偶尔向游客展示这项濒临失传的绝技。
未来重启轻松计划
曾经,武当传承人陈师行出过一期“蜻蜓点水”的视频,他在每个截面只能容纳三分之一脚掌的十二根木桩上,轻松略过。
可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他没走一根木桩,躯干正立不动,肩膀也始终与地面平行,再配上极快的速度,所以看起来就很像飘逸的轻功。
后来,杭州未来科技城有一群工程师,用三维模型记录了陈师行每一个腾跃、转身的数据,并且尝试用现代科技解码传承千年的轻功奥秘。
经过研究后,团队发现了传统轻功中蕴含的人体力学原理,并设计出了一款仿生学跑鞋。
这个鞋的鞋底采用了类似古代轻功快靴的弧形设计,结合现代材料学,能将弹跳效率提升15%。
更具突破性的是VR技术的应用,戴上特制头显,用户能体验第一人称的"轻功模拟",在虚拟场景中练习梅花桩、竹梢飞跃。
北京体育大学已将其纳入传统武术教学,数据显示,结合VR训练的学生,平衡能力提升速度是传统方法的1.8倍。
而在商业领域,轻功元素正在以全新形态重生,张家界景区开发的"武侠飞索"项目,让游客在安全装备保护下体验"凌空飞渡"的快感。
还有运动品牌推出了"轻功训练营",将传统功法改编成适合都市人的健身课程,三个月内报名人数突破十万。
这种种情况都足以说明,轻功都是拿汗水换来的,即便它被过度的神话,但在如今却依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