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炮兵

2025-08-23 23:24:31 9204

黄埔军校从第二期开始设立炮兵科。1924年底,蒋介石以在校的黄埔二期生为骨干组建了一个炮兵营,蔡忠笏为营长,下设3个连,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陈诚为第1连连长,蔡忠笏自兼第2连连长,罗卓英为第3连连长,全营装备1924年10月运抵广州的苏联援助的山炮和野炮,这是国民革命军组建的第一支炮兵部队。[1]北伐前国民革命军编为八个军,每军下辖1个炮兵营,装备苏联提供的火炮。

二次北伐开始后,1928年4月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兼总司令部炮兵指挥官,指挥炮兵第一团姚永安、炮兵第二团杨德良。

1928年北伐结束后,开始编练炮兵,共编成炮兵8个团,第一、二、三、五团为卜福斯山炮;第四、七团为三八式野炮;第六团为克式野炮;第八团为榴弹炮。山炮和榴弹炮团各4个营,野炮团为3个营。1929年三月17日全国编遣会议在南京通过《国军编遣进行程序大纲》规定,编遣后的全国陆军便有炮兵团16个。

东北易帜时,张学良的东北军辖东北独立炮兵第一至第十团。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留驻关外的炮兵部队只有独立炮兵第九、第十团,分别在吉林省、黑龙江省驻防防备苏联,被日军缴获。

1930年中原大战时,阎锡山的晋军设炮兵司令周玳,辖7个炮兵旅。阎锡山战败下野后,张学良将晋军炮兵改编为山西炮兵监,辖3个旅,晋军炮兵第一至第十团依中央炮兵番号改称第二十一至第三十团。

1932年冬,军委会将第一、第五团编成第一旅;第二、第三团编为第二旅,其余各团由训练总监部炮兵监负责整训。

1934年12月,陈诚任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处处长。1935年3月1日在武昌正式成立陆军整理处,杨正治为副处长,杨杰、周亚卫、俞大维、邹作华、卢致德、郑大章、冯庸等人为研究委员。各种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滇军等共有180师、94旅和40个独立团。炮兵共有炮567门,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1935年3月,武昌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陈诚决定现有可用火炮457门编成两团制独立炮兵旅4个,独立团5个,独立营4个。

整理师辖师属野炮1个团,加之两个步兵旅的装备,共有步兵炮24门、迫击炮24门、野炮36门。调整师辖师属炮兵1个营。

1931年12月1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炮兵学校在南京三牌楼军政部对面的旧卅三标营房成立[2][3]炮兵学校是在南京第一个开办的兵科学校。第一期录取116名学员。学制为一年。术科的训练时间占一半以上。校长周斌/邹作华/蒋中正兼(1935年4月1日起),教育长歷任为张亮清少将/周斌中将/邹作华/史文桂/金镇。学校设教育处(少将处长歷任李瑞浩/项致庄/邵百昌/赵以宽/金镜清/王和华/石济儒)、政治部、射击场管理处。教育处内设教育室、军械室、副官室、秘书室、战术组、兵器组、筑城组、射击组、观测组、通信组、马术及驭法组等。1932年4月,校址迁往丁家橋南洋劝业会房舍。[4]1935年7月28日炮校第四期移駐南京城东湯山(故號「湯山部隊」、汤山炮校)。[5]1937年11月遷湖南零陵县城。1938年1月迁往桂林,不久又回驻零陵,2月下旬开始上课。1938年11月中旬长沙大火后,学校迁往广西鹿寨。1938年11月下旬,炮校经广西柳州、河池、南丹等地长途徒步行军,1939年1月学校到贵州都匀,在都匀一中继续办学,因此俗称都匀炮校。 1946年4月迁返汤山。[6]1948年底南迁贵阳、云南沾益。1949年12月教育长李康庵率领部分人员于云南曲靖投共。[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