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男为何不爱打扮?

2025-05-09 08:55:28 1321

原创 We are 时尚先生

随着对韩免签,上海迎来了大批韩国游客,韩男精致的妆发,穿着韩剧欧巴同款的廓形大衣或休闲西装,搭配精致的小白鞋,一眼就看出不是中国人。

两国男性的外貌管理引发热议,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审美差异,更是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为什么中国部分男生对外表投入较少?

中国男人的经济困境

在中国,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男人的天性可能就是赚钱了。

在传统父权结构中,男性被默认为“价值提供者”,其核心价值是创造经济收益,而非成为“被观赏对象”。这种观念导致男性在审美层面形成了“信息茧房”,男性向内容平台,如虎扑、贴吧等,对“精致男”的集体嘲讽,进一步强化了“直男审美”的文化闭环,使得许多男性在审美观念上固步自封。

男人穿衣品位这么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女性对男性穿衣品位容忍度极高。北京大学以征婚广告为样本对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进行了一项跨度十五年的调查。十五年过去了,社会经济条件依然排在择偶标准第一位,紧随而来的是与之相关的学历、职业、财产等等。同时,标准中“身高”这一项的排名在不断下降,“容貌”更是排在后面。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全国月薪超2万的群体仅70万人 ,而普通男性月薪多在3000-5000元区间,却需承担房贷、教育、医疗、养老等繁重开支。

哪怕是中产男士也不敢在穿着上花大钱,“别问我为什么月薪过万还穿淘宝爆款。我给老婆买了爱马仕和LV,送儿子去了私立贵族幼儿园。”

“我是男生,穿那么好看干嘛?”

在中国,男性有美丽羞耻。你可以尽情的丑,你会被人认为是“务实的” “质朴的” “勤劳的” “成熟的” “有男子气概的”甚至是“清醒的”,但是千万别打扮否则在各个群体都有讽刺你的词汇等着你。

在学生时代,统一的校服限制了个性表达,学校对发型的严格规定,进一步压抑了学生对美的探索。在家里,父母普遍认为男生外貌不重要,才华、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男生打扮得好看甚至会遭到他人的轻视。

步入社会后,几乎所有人包括电影电视剧都会在向我们灌输一个观点:长得帅的男生往往会有“花心”“靠不住”的嫌疑。男人外表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能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真的。

《人民的名义》

《2023男性形象调查报告》,62%男性承认外表会影响职场机会,却只有28%的人愿意花时间研究穿搭。职场上,精致的穿搭有时不仅不能加分,反而可能会被视为“不务正业”。

此外,中国男人饭局文化成为特殊的“功能性社交”,要想谈事必须先比酒量的恶习让中国男人不光不在乎外表,甚至连身体都不在乎了。毕竟在中国的职场,能喝酒比外表重要多了。

高管形象与企业高端化

放眼全球,如果你仔细观察各国政要,明星学者,顶尖富豪,你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特别在乎自己形象,而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男性。当然,不是说他们各个都是天生丽质,发福秃头底子差的也有,但是肯定会花时间打扮自己,最基础的便是头发和健身。

全球首富马斯克,29岁时就已经创立了在线支付巨头 PayPal,那时的他前额头发明显稀疏,且一直延伸到头顶前。如今50多岁的他却有着茂密的头发,有国外报道称他进行了2次植发手术,花了40k-50k$,相当头顶一辆特斯拉model3。

小米创始人网红企业家雷军曾经不止一次强调“身材都管理不了怎么管理企业”。甚至会调侃其他身材走样的高管,“你这样吃的话会不会对我们小米高端化有影响?”

事实上,高端化战略是小米近几年始终在推进的重要方向。消费者购买的远不止产品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品牌背后的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感。正如DeepSeek“锐评”:“当创始人成为品牌人格化的载体,每一寸肌肉线条都可能是市场对产品品质的隐喻。”

心理层面分析,其实热衷打扮的行为,不管是为了取悦他人,还是为了取悦自己,本质上都是一种身份焦虑的表现。英国作家德波顿将身份的焦虑定义为一种担忧——担忧自己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但对于企业家们,这不是不自信的表现,反而是对消费者的尊重甚至敬畏,才能让他们更受消费者们的喜爱。

我国大部分男性还是被困在性别枷锁里,即使想打扮也碍于周遭人的眼光。其实,打扮不是性别标签,而是自我表达。由性别气质刻板印象造成的中性化焦虑,对男女两性都是一种压迫。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完全是被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建构起来的。正如一位性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性别。

最后,引用李银河书里的话: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希望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的文化和现象的包容度都更大些。当有一天再也没有人用娘炮、女汉子这类词去指代别人的性别特征,当我们彻底消除这种偏见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进步了,就变得更加合理了。

撰文 keyu

原标题:《中国直男为何不爱打扮?》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