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胤礽在清朝的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他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未来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并且也是唯一的一个。
历史上的康熙对于胤礽的培养可以耗费了半生心血,但是胤礽的表现却让康熙极度失望。
由于胤礽的出生时伴随着赫舍里皇后的去世,所以康熙在此后承担了大部分的抚养胤礽的事务,特别是在胤礽出天花期间,康熙昼夜陪伴长达12天的时间。与此同时,康熙还安排当时非常得宠的荣妃马佳氏照顾、抚育胤礽,为此康熙不惜将马佳氏的儿子三阿哥胤祉送到宫外抚养,随后才将其接回。
在胤礽的培养与教育上,康熙不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进行亲力亲为的辅导,同时为其安排了四位老师,即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这四人皆是当世之鸿儒,并且为官清廉、品行高尚。与此同时,康熙还给予了胤礽许多的机会来署理国政,不断提升胤礽的威望。
或许是从小就被册立为太子受到了周围兄弟和朝臣的追捧和迎合,也或许是长时间坐在太子位置上也有了其他的想法,成年后的太子并没有按照康熙所预期的方向健康发展,反而是越来越“坏”。
首先,是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特别是他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还要珍贵。
其次,就是胤礽非常的贪婪。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自己亲自或者安排其属下的人打着自己旗号进行索贿。
再次,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他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并且对于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为基本的礼貌和礼节,让朝臣是怨声载道。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了同情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
正是因为太子胤礽愈发拙劣的表现,引得了康熙的不满,也为后来胤礽被康熙两度废黜皇太子之位埋下了伏笔。
康熙“两废皇太子”后,胤礽在圈禁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的十年。
康熙与胤礽之间的矛盾的集中爆发起源于索额图之死。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逐步的开始暴露了出来。
这些事情的出现让康熙开始反思对于太子的教育,最终发现索额图成为太子“变坏”的最大元凶,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对于索额图已经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直接将索额图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额图被活活饿死。
康熙皇帝原本希望借索额图之死给胤礽一个提醒和教训,可是这却极大的刺激了胤礽,在这之后胤礽近乎于以一种报复的态度来对待康熙,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直接导致了“康熙一废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热河秋闱中去世,就在康熙皇帝以及所有的皇子陷入悲伤之时,只有胤礽依旧我行我素,毫无伤感之意,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极大不满。
与此同时,在这期间康熙惊讶的发现胤礽竟在深夜窥探自己的营帐,这再一次引得了康熙皇帝的震怒。于是康熙皇帝当机立断,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在这之后,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相互倾轧,并且纷纷还想将胤礽置于死地,一时间朝堂上是乌烟瘴气,为了政局的稳定,同时也是不愿看到自己半生心血被白白浪费,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对于自己被复立,胤礽想到的不是痛改前非,而是感觉有了“保护伞”一般的继续放肆,在他看来,皇子之间的争斗以及康熙内心的纠结,都让他能够安坐太子之位。于是在这之后,胤礽的拙劣表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继续贪赃枉法、欺凌兄弟和朝臣,甚至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对于已经无可救药的胤礽,康熙皇帝也最终死心,在“托合齐会饮案”爆发后,康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将其圈禁在了咸安宫,终康熙一朝也未将其放出。
而胤礽也最终在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死后被雍正皇帝追封为和硕理亲王,隆重下葬,其子弘晳等人也受到雍正的优待,相对于那些被雍正残酷迫害致死的康熙皇子,胤礽也算是以“善终”收场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